• Charlesworth

大多數(shù)學術(shù)論文的致謝部分主要都是關(guān)于那些曾經(jīng)幫助過他們的人,無論是在文章的寫作方面還是在研究方面。

這些人可能是資助方、其它研究人員、抑或是在撰寫過程中幫助和支持作者的家人、朋友和同事。

論文和學術(shù)文章當中都包含致謝部分。論文中,致謝部分通常出現(xiàn)在末尾,但在學術(shù)文章中,致謝部分通常在開頭,處于摘要和引言的中間部分。(然而,不同學校對此有著不同的規(guī)定,所以作者必須按照學?;蚱诳囊?guī)定來撰寫。因此,學生在撰寫畢業(yè)論文時很有必要咨詢了解自己學校對論文撰寫風格的要求。)

對于論文來說,致謝的方式并無對錯之分,致謝的對象完全可以由作者自行決定。然而,論文的致謝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內(nèi)容:

  • 指導(dǎo)教師的貢獻
  • 研究團隊(特別是在碩士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是在其它博士研究生的幫助下完成的情況下)
  • 其它協(xié)助人員(比如實驗室工作人員等)
  • 其它在研究項目過程中承擔部分次要工作的學生(比如大四畢業(yè)生、假期留校學生、碩士研究生)
  • 管理人員(文章提交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管理人員)
  • 幫助過作者的審閱人
  • 資助人
  • 任何合作過的企業(yè)和共事過的人
  • 朋友
  • 同事
  • 家人

現(xiàn)在盡管提交給學校的畢業(yè)論文可能會包含有以上列舉的內(nèi)容(部分或全部包含,甚至完全不包含都視情況而定),期刊上的學術(shù)文章的致謝部分也會經(jīng)常包含以上內(nèi)容,但是這還是要由作者自行決定(因為并不是所有幫助過作者的對象都需要一一進行感謝,只需要對重點幫助過的對象進行致謝即可)。致謝時,要以第一人稱敘寫。

學術(shù)文章的致謝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內(nèi)容:

  • 直接提供過幫助的人(比如提供動物實驗對象、細胞、儀器設(shè)備、方法、數(shù)據(jù)操控、標本、化學試劑和分析/光譜技術(shù))
  • 間接提供過幫助的人(在學術(shù)交流中給作者新思路、新想法)
  • 附屬研究機構(gòu)
  • 資助人
  • 授權(quán)號
  • 接受資助的人(作者或其指導(dǎo)人)
  • 任何相關(guān)的人員

在致謝部分中,提及某人時不使用“Mr、Mrs、Miss”這樣的頭銜,而使用“Dr” “Professor”樣的頭銜。致謝的對象是機構(gòu)時,也要提及。

同時,通常情況下,文章主要撰寫人(即撰寫和發(fā)表文章那個人)是不會致謝其他協(xié)助撰寫文章人和其他做出過直接貢獻的人。只有那些跟文章撰寫無關(guān)的人員才是致謝對象。作者也不能對審稿人或那些啟發(fā)過自己但卻不能直接接受感謝的人進行致謝,盡管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對審稿人致謝。與畢業(yè)論文不同,期刊文章的致謝對象不能包含家人或朋友。

撰寫致謝的其它要點包括不能使用物主代詞(例如,his, her, their, 等),同時任何與特定公司團體有關(guān)的名詞必須使用其全稱(比如以有限公司代替公司)。致謝部分要使用主動語態(tài),不得使用任何縮寫形式,在正文出現(xiàn)的除外。

以下是一些從《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摘取的致謝的例子:

 

此外,如果要對已故人致謝,必須要以得體的方式,同時其表達內(nèi)容應(yīng)使用公開對話的方式。

比如:

“We dedicate this work to the deceased Prof. Bloggs” 這種表達是不恰當?shù)?,?yīng)該寫成:

“We acknowledge Prof. Bloggs for discovering the secret of anonymity”


許多人認為致謝部分無關(guān)緊要,但是這個部分在確保能夠及時公開地致謝所有對文章撰寫提供過支持和幫助的人們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通過感謝這些人作出的貢獻和努力,作者能展示出自己作為一名研究人應(yīng)有的正直。此外,在感謝他人的同時,作者也可以因此幫助他人提高在學術(shù)界的知名度并使自己和他人的學術(shù)生涯同時受益。

資源參考:

美國物理學會-http://www.apsstylemanual.org/formattingAPSJournalArticles/creditsSection/acknowledgements.htm
美國期刊專家-http://www.aje.com/en/arc/editing-tip-writing-acknowledgments/
https://acknowledgementsample.com/acknowledgement-sample-for-a-research-paper/
Duan L., Hope J., Ong Q., Lou H-Y., Kim N., McCarthy C., Acero V., Lin M., Cui B., Understanding CRY2 interactions for optical control of intracellular signall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547
 
Xu Q., Jensen K., Boltyanskiy R., Safarti R., Style R., Dufresne E., Direct measurement of strain-dependent solid surface stres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555

 

分享給你的同事